在年,有一个善于编织梦想的人,他叫埃隆·马斯克,在中国上海实现了他的一个巨大梦想。
凭着他的梦想,有人出钱,有人出地……各种资源的配套设施向他汇集,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在上海诞生了一间融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超级汽车工厂。
他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已经为很多人所知了,他是一个美国人。
而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和他一样的“汽车狂人”,在十年前就凭借着自己的梦想和努力,以不逊于马斯克上海建厂的吸金能力,用蛇吞象的方式收购了全球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的股权,打造了落后汽车产业国本土企业家走向国际化的成功案例。
这个人叫李书福,一个有着圆圆脸的敦厚男人。
与马斯克这个全球风云人物相比,当年的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故事,就是一个中国农村小伙子看上了外国明星,想把她娶回家的故事。
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看看,一个农村小伙子想娶一个国际明星,需要过几关斩几将才行?
第一,得人家姑娘想嫁人了才行吧。李书福看上的姑娘,开始时人家根本不想嫁,问她家长福特先生也说了咱家的女儿不嫁。
第二,如果姑娘想嫁人,那得先战胜各路竞争者才能收获姑娘的心。
第三,你搞定了姑娘的心,还得她家长同意才行;他家长同意了,还得做通她丫环(沃尔沃工会)的工作,否则丫环使坏,就可能“煮熟的鸭子也飞了”。
第四,也要家里老爹同意才行。他会觉得你一个民企的农村娃,娶一个外国明星,不靠谱啊不靠谱,娶不娶得回来是另一回事,万一娶回来了,你镇得住么!或者:娃啊,让你哥上吧,你哥是国企的,条件好支持力量大。
第五,好不容易你爹同意了,那娶媳妇的礼金呢?这可不是一笔小钱而是一大笔巨款啊,怎么弄到?
所以,当年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真的是要过五关才行。
梦想有根,不是臆想
要说李书福喜欢上沃尔沃,已经由来已久,并且早在年就决心要把她娶回家的了。
但是直到年中,李书福才开始行动。即使这样,在他的“V项目”(V指Volvo)项目组成员看来也是一件“想想而已”的事。
当时吉利汽车年销售量不到20万辆,销售额不到百亿人民币,排在国内汽车公司的第十位,在港交所的市值仅2亿美元,而福特汽车在年收购沃尔沃时,就已经花了64.5亿美元价钱。
这是一个蛇吞象的大项目,大部分人持怀疑态度,是李书福用魄力和担当极力推动着项目的进行。
V项目团队成员,吉利高管童志远曾经是北京奔驰中方总经理、总工程师,他问李书福凭什么收购沃尔沃,李回答:“我除了胆儿什么都没有。”
但是,真正的梦想编织者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臆想者,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源自于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只不过大家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敢碰而已。
首先,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亏损,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危机的波及,另一方面是沃尔沃长期忽视了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要解决沃尔沃面临的危机,中国广袤的市场潜力是关键的因素,而要依靠中国市场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把自己嫁给中国公司比嫁给外国公司更好。况且,外国汽车公司也都和福特及沃尔沃一样,正深陷泥泞之中。
其次,几年前吉利曾经成功收购过英国锰铜,就是那家专门生产英伦风格黑色出租车的公司。通过那次收购,吉利获得了宝贵的海外并购成功经验,而这样的成功经验在国内其它汽车企业还没真正具有过。
最后,这样一个巨大的收购项目,可以让各方参与者都得到好处。福特汽车可以甩掉亏损的包袱,沃尔沃可以更好在发展中国市场扭转亏损,各种中介机构可以从收购中获得巨额的报酬,融资机构和投资人也获得一个优质的投资项目,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大项目……只要能启动,就会资金和其它资源流过来。
梦想编织者就是审时度势,把梦想做大,让它能吸引各种资源参与的人,李书福就是其中的高手。
颜值即真理,豪华即实力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座篱笆三个桩。
梦想的启动需要帮手,尤其是李书福的收购项目。
为此,李书福把“V项目”团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国内部分负责国内筹资落地和审批,CFO尹大庆负责从银行和金融机构筹资,王召兴负责与地方政府洽谈落地项目,童志远负责沃尔沃项目落地的政府审批事宜;国外部分负责谈判并购的主要是张芃和袁小林,时任吉利研发副总裁的赵福全负责技术方面的谈判,后期加入谈判的还有菲亚特中国区前CEO沈晖等人。
此外,李书福还需要成熟的国外中介机构参与才可以。那选择什么样的国外中介呢?
选择标准是:颜值就是真理,豪华就是实力!
豪华就是实力,是我一个玩微商品牌玩得很嗨的朋友告诉我的。她说,做徽商代理大会时,如果营造出金碧辉煌的豪华气派,门口摆满豪车,充满金钱味,微商代理就越会相信你,就越愿意成为你的代理。
李书福深谙此道,他请的收购媒人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法国洛希尔投资银行,一家著名的金融机构。洛希尔这种历史悠久的银行,在全世界有很强的关系,大公司一般不会拒绝和洛希尔这样的投资银行对话,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需要它帮忙了。李书福第一次正式会见福特CEO就是在洛希尔银行的代表陪同下进行的。此外,洛希尔还为李书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人,汉斯–奥洛夫·奥尔森,他曾任职沃尔沃超过40年,并于年至年间担任沃尔沃汽车的CEO,对沃尔沃知根知底,旧部众多。他的加入让沃尔沃在李书福的收购团队面前变得透明了,后来沃尔沃收购价被打掉了42亿美金,他的功劳甚大。洛希尔公司出面,找到了全球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著名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以及著名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作为合作伙伴,组建了多达几百人的团队。这些豪华的阵容,让谁也不敢小瞧李书福和吉利。这种阵容的力量也传递到了国内。说到这里有个知识点,就是国内企业要并购外国公司,走向全球,在自己家里得过三关:分别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如果是国有企业,还需要通过国资委审批。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分为项目前期的审批和对项目的审批。项目前期的审批,是在收购项目对外签署协议之前所提出的申请,或者称“信息报告”,业界俗称“路条”。当时,民营企业在对外收购时面临的外部环境尤其复杂和艰难,经常被质疑资金和运营等实力不够。吉利组建的高规格豪华收购团队,其实也在向高层传递吉利的信心和决心。果然,经过李书福的一番努力,高层虽然不明确表示支持,但也不反对,在询问了几家有可能的汽车国企之后,看到没有国企计划收购沃尔沃,就把“路条”开给了吉利。几年前吉利有过被国企抢走了收购对象的教训。当年李书福想收购英国罗孚公司,但最终被国企横刀夺爱,铩羽而归,这次国企的大哥终于不和李书福抢了。那为什么这次国企汽车公司对收购沃尔沃不感兴趣了呢?
年的金融危机也成为了李书福的助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汽车市场形势严峻,不少国企收购的海外汽车企业内部不太平,其中上汽集团收购的韩国双龙汽车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停产,工会罢工并引发流血冲突事件。
这使得包括上汽集团在内的中国几大国有企业对海外并购怀有了恐惧。与福特沃尔沃有合资关系的长安集团也在短暂接触之后放弃进一步介入。所以,在接连询问了几家国企并得到否定答案之后,发改委给了吉利“路条”。
与此同时,本来不打算出售沃尔沃的福特汽车,因为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亏损创纪录的达到了亿美元,其中沃尔沃亏损14.6亿美元。年10月,一直对沃尔沃青睐有加的福特汽车作出了出卖沃尔沃的决定。
李书福的豪华收购团队支起了梦想的杠杆。
价格:从60亿压到18亿
年3月,已经提前准备就绪并且和福特有过多次接触的吉利,向福特提交第一轮标书。同年4月,国家发改委信息备案确认。拿到“路条”之后的吉利,迅速进入了收购沃尔沃的下一个阶段。
要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首先要对沃尔沃展开尽职调查,确认沃尔沃的真实情况,这个步骤花了李书福的国际并购团队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尽职调查完成后,吉利向福特递交了第二轮标书,进入了实际性谈判,这时已经是年9月30日了。
谈判的重点是价格、知识产权和工会。
对于价格,福特最初对沃尔沃的报价是60亿美元,比10年前收购沃尔沃汽车时少了4.5亿美元。尽职调查结束之后,洛希尔给了李书福一个建议收购价格——35亿美元。在全球局势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这个价格被福特接受了。
年9月底,吉利沃尔沃项目组成员集体奔赴哥德堡,李书福等人第一次见到了沃尔沃汽车的高管人员。李书福见到沃尔沃CEO斯蒂芬·奥德尔之后,CFO尹大庆和沃尔沃CFO有个单独会面。这次见面直接让吉利的报价降低了17亿美元。
尹大庆发现,福特汽车对沃尔沃汽车有一个未来三年的预测,预测的结果是年沃尔沃基本实现盈亏平衡,年开始盈利。但是,基于这个结果的研发费用投入却并没有相应增长。尹大庆一算,沃尔沃对未来三年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与此前相比减少了17亿美元。在得到洛希尔团队支持之后,吉利提出,报价更改为18亿美元。
由于涉及交易金额的巨大变化,关于收购沃尔沃的谈判因此中断了一个月。期间,皇冠突然加入竞购,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融资计划。而自年年中开始,全球市场有了回暖迹象。情况看起来对李书福很不利。李书福心里也没有底,福特是否会放弃出售沃尔沃。
在痛苦中等待了一个月,李书福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福特汽车董事会通过了吉利的新报价。
不可否认,洛希尔对最终收购价居功至伟,选中介就选专业的。
没知识产权就是空壳子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知识产权谈判,因为这涉及到吉利收购的是一个空壳子,还是买到真正的沃尔沃,对于汽车产业这类有很多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和专利才是核心。否则就算收购了研发团队、制造厂和销售网络,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也造不出汽车。
收购沃尔沃要谈判的知识产权大体上归为三类:
第一类是广泛授权,即福特拥有的知识产权,既对沃尔沃公开,又对吉利公开,这部分非常有限;
第二类是有限授权,这部分知识产权是福特拥有,沃尔沃需要可以,但绝对不能向吉利公开;
第三类是排除性知识产权,即福特的知识产权,沃尔沃参与开发或者了解,但沃尔沃不能用。
第二类知识产权是吉利最在乎的,也是谈判最费力的,只有把这类知识产权谈下来了,吉利收购到的才是真正的沃尔沃。
谈判期间,项目组团队成员与李书福直接电话连线。“没有时差,没有时间概念,有事就打电话,或者短信。”袁小林说。最忙的时候,袁小林好几天没沾过床。赵福全记得,在谈判僵持快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他从国内飞往英国伦敦,刚下飞机,就得到消息:不用来了,谈不下去了……
经过激烈而艰苦的谈判,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一天,吉利与福特同时宣布,双方就收购沃尔沃的主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缺乏“家人”祝福的婚姻
吴晓波认为,在中国汽车企业的掌门中,没有人具有李书福的胆量和勇气。他就像一位农村小伙子追求一位落难的外国明星一样,让许多人感到可笑甚至嘲讽。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的进行一直都是在保密状态下的。
直到年7月,李书福在北京的饭局上,才向一位相熟的媒体主编透露,吉利向福特汽车公司递交了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告诉你吧,我们要收购沃尔沃了。”主编脱口而出说:“老李,你这个新闻炒作好像整得大了点。”
当吉利在收购沃尔沃的消息逐渐浮出水面之后,社会上褒贬不一。许多人都在怀疑和担忧,怕吉利搞砸了。博主搜到了当时的一份报道,如下图: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持着异常谨慎的态度的。
年年3月27日,吉利沃尔沃项目组经过艰苦的谈判才与工会达成最后的协议。
年3月28日,在英国伦敦的李书福一直低头在桌上签合同,半米高的文件,递一个签一个,花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签完了。文件签完,李书福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身边的尹大庆觉得,大概他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当李书福缓缓抬起头时,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从他脸上流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签约仪式上,李书福费尽周折邀请的相关领导不能参加签约仪式,临时上场的官员还曾婉拒李书福的邀请。想到这些,李书福“百感交集”。
在“家人”的怀疑和审慎的眼光中,缺乏祝福的农村小伙含着泪水和外国明星订婚了。
李书福能扳回形势
李书福是个无论多难,也总是保持乐观向上精神的人,他很善于化解各种刁难和质疑,还具有天生的幽默感。
李书福这种中国式风格,化解了谈判中的很多尴尬。一位吉利高管日后回忆说,李书福总能把出人意料的欢乐带到谈判桌上。
一次与工会谈判,现场气氛很紧张,工会代表问李书福: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它竞争者更好?与会的福特高层为李解围:这怎么可能?做不到。第一,李不知道另外的竞争者是谁;第二,三个字怎么讲得清楚?
“我可以。”李书福双手一摊,用蹩脚的英语大声说:“ILoveYou!”工会代表笑颜陡开,气氛顿时缓解。
在吴晓波在《激荡十年》一书中还讲了李书福这样一件事。年1月,也就是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之后不久,李书福在洛希尔投资银行大中华区主席俞丽萍的陪同下,去见了福特全球总裁艾伦·穆拉利,她回忆了当时的场景:
穆拉利只给了李书福一个小时的时间,可是他只用了五分钟就把吉利介绍完了,这当然不会引起对方任何的兴趣。“我是你的粉丝。”李书福突然说。一直心不在焉地把玩名片的穆拉利很好奇地抬起了头。
李书福开始大谈穆拉利在担任波音飞机总裁时的扭亏战绩,他提到了一个离奇的细节,十多年前李书福第一家汽车公司的名字居然是:“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我很崇拜你,所以用了波音当公司名字,波音的人还来找我打官司。所以,应该在十年前,你就知道我了。”
穆拉利咧开嘴乐了起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书福开始谈他对汽车的理解,以及中国市场对沃尔沃的重要性。
这次会面结果很成功,从美国福特回来之后,李书福坚定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
怎样搞到81亿聘礼
但是,路子还没走完,只有“聘礼”准备齐全,姑娘才能领回家。
李书福还得继续筹集收购的资金。
最开始李书福也想到去银行贷款,但只从建设银行浙江分行贷给吉利2亿美元。
李书福尝试了很多渠道,甚至把融资计划告知了他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小范围朋友圈,有感兴趣的朋友,但最终没有谈成的。李书福还找到了香港李嘉诚的基金,对方表示对汽车没有兴趣。海外基金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敢投和手头资金充裕的也几乎没有。
一路尝试探索之后,李书福只能将希望放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上。恰逢年前后,地方融资平台成为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对企业来说,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好处,一是获得当地政府在土地审批和税收等方面的优待,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李书福找到当时的北京市政府,本来已经商量好了北京方面提供30亿融资的方案,但是突然北京方面变卦了。
此时,福特公布了吉利为沃尔沃汽车优先竞购方,吉利急需落实资金。
李书福又急急忙地跑到了成都,借着福特公布吉利为优先竞购方的消息之势,经过一翻谈判终于从成都顺利融资30亿元,具体方式是吉利以一年期借款的形式,向几家国有机构贷款,成都市政府担保,李书福本人终身反担保,问题解决了。
而另外一笔资金是大庆市国资平台以入股形式提供了30亿元资金
还有石家庄市方面也搞到了一笔资金。
年12月22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第一轮注资完成,金额达到了71亿。第二天,吉利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谈判在继续,李书福依然在寻找资金,总计需要约81亿元的资金,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
这10亿元的资金缺口,直到年6月13日,才从上海市国资平台以入股的形式获得,李书福和王召兴才松了一口气。这个时间,距离交割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
考虑到给吉利汽车留一条后路,李书福没有接受质押上市公司股权的融资条件。最后谈成的是:上海市和大庆市通过国资平台入股方式进入和退出;成都和张家口则没有入股权,通过政府给吉利担保贷款的方式,李书福个人再终身反担保。
年8月2日,英国伦敦,这是中国企业史历史性的时刻,沃尔沃交割仪式当天上午顺利完成,沃尔沃正式落入吉利手中。
归纳一下,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开出了2亿票据并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另外未付3亿美金会根据下半年的养老金等相关数据最终做出调整,但是总价不超过18亿美金。
其实在最后时刻,李书福还是没有筹到足够的钱,还是福特贷给了他2亿美元。
无可争议的海外收购成功案例
投资17亿的沃尔沃亚太区总部
从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美国福特汽车签署吉利收购沃尔沃协议起,已经过去十年了。
在这十年里,吉利和沃尔沃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的合作成果,吉利并购沃尔沃已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经典案例。
几个数字可以清晰地证明这一点:福特年收购沃尔沃时,交易价格是64.5亿美元,到年吉利收购时,沃尔沃的价值跌到了18亿美元。
又过了10年,沃尔沃的估值已经达到了亿美元,较吉利收购时增长12倍。
从收购方的角度看,收购当年,吉利汽车的销量只有41.61万辆。而现在,吉利的年销量高达.2万辆,是自主品牌当之无愧的第一。
收购之初,李书福承诺让沃尔沃独立经营。但在李书福高超的整合之下,沃尔沃技术逐渐对吉利开放,还创出的领克这一个填补吉利和沃尔沃品牌定位之间空档的新品牌。
如今,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合并后,将有望冲击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目前,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为上汽集团,总市值为.6亿元。而吉利与沃尔沃当前的市值之和约为.4亿元。
十年过去了,在吉利的成绩单面前,以往怀疑和审慎的眼光,都已经消逝,留给国人的是吉利的豪情与自信,昔日含泪娶回的洋媳妇如今成为了真正的家人。
整合之道:梦想是杠杆,支点是关键
梦想是杠杆,梦想越大杠杆越长,给它一个支点,它可以撬动无数的资源。
喝茶、打高尔夫、高谈阔论,流连社交场是不是整合呢?比如,两个老板喝茶时谈好各拿1个亿出来做个项目,年回报为20-30%,这是不是在整合资源?
这两个老板的确是在做整合。但他们和李书福的整合存在着巨大的水平差异。因为,这个整合是用1个亿撬动另外1个亿,杠杆只有1:1,而李书福为梦想做的整合至少达到1:的杠杆度。
所以用喝茶、拉关系、混社交场做的整合,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奇,因为这样的整合一般是低杠杆度的整合,还不如把社交精力用于专心做好企业,做出价值,日后整合的杠杆更大。
又比如你拿5万,你朋友拿5万出来一起开个小吃店,也可以说是在整合资源,但是仍然是短小的杠杆。如果你是用5万作为启动,撬动了万,开了一个大店,那才是整合资源的水平高。
在资源整合中,梦想容易勾画,支点才是关键。
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中,为渺茫的项目所做的前置投入,就是他的支点。李书福令人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敢于编织巨大的梦想,敢于为成功率低的事情作出真正行动,并且不怕牺牲(自己终身担保了数十亿的贷款,这对当时他而言是巨大的担当)。
前面两个老板的资源整合,特点就是杠杆很短,支点厚重,因为每个老板都要拿1个亿出来作为支点。当然了,这样短的杠杆和厚重的支点,成功率是极高的。
开个小吃店,两个人各投5万,特点是杠杆又细又短,支点比例不和谐。虽然支点是够力了,但是杆子本身脆弱,抗不了风险。
所以,资源整合本质上是在用杠杆,梦想的大小决定了杠杆的大小,前置的付出决定了支点的强弱。
还有一种专门画大饼的人,他看的只是那一根魔幻的长杆,但没看到支点的重要性,见到他们要闪开,别浪费了自己的青春。
资源整合,从整体上呈现的是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的景象,但落在具体发起人的身上,付出的往往却是他自身的全部。
我们看到一些从互联网大厂出来的人,很容易找到了投资,好像没付出什么。但是这样想是不对的,他的寒窗苦读,他的甚至就是他的前置付出,这些付出就是他撬动巨额投资的支点,到了这个阶段他需要的是勾画出一个让投资人看到就嗨的梦想图景。
如果你有梦想,但启动不了,那是因为没有找到支点。
如果你很努力却做不大,那是因为你缺乏动人的梦想。
支点就在你可以付出的地方,用汗水和付出作为你的支点,撬起梦想的杠杆吧。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转发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oerwoa.com/wewxx/9368.html